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爱最好的诠释:“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经历了和孩子剪断脐带的第一次分离、断掉母乳的第二次分离、一岁走路离开我怀抱的第三次分离,在三岁后,再一次迎来了一次小别离--上幼儿园。 记得他第一天上幼儿园,我拍下他背着大大书包的小小背影,既开心也不舍,这一次小别离更让我牵肠挂肚,他要完全离开我的怀抱和目光,父母也不再是他的唯一,有了另外一个小世界,也有了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要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去学习和成长。
这一次小别离,对我们而言,也开启了另一段新的育儿旅程,从完全的家庭教育过渡到家园共育、家校共育,迎来了陪着孩子成长新的盟友--老师。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基础阵地,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响巨大;而幼儿园教育能为家长提供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指导,家园双方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取得共识,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能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家庭里获得经验能够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从小班到中班,儿子从懵懵懂懂的小朋友,成长为一个渐渐有少年气的小男子汉,我从最初的担心和焦虑到现在由衷的欣慰和平和,这两年的家园共育之路,离不开老师们的精心照顾、离不开可爱的伙伴给予他的帮助和影响。也深知教育必须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园共育的工作,所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从中感受到的心得和启发:
首先就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学会放手。儿子自小体质较差,他的吃穿住行,事无巨细,我和家人一向都是大包大揽,总觉得他还是个小宝宝,什么都做不好,也需要大人的帮助。就算是吃饭,一直喂着吃,上幼儿园了才发现他跟同龄小朋友的差距,在应该放手的时候没让他独立,首先控制的应该是自己那颗放不下的心,而不是孩子。意识到问题后,慢慢纠正,开始让他处理自己的事情,收拾玩具绘本、收拾碗筷,穿脱衣服,帮我做家务。而从完成这些事情中,他也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感,他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被自己的胜利感和自豪感鼓舞着,也越来越有信心,其实他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娇弱,他的能力也远超我所想,只是需要我适当放手,多一些成长的机会。
其次是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我们是双职工家庭,有时候还面临着加班或出差,但是我尽量每天都陪他度过睡前的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这段时间里,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我们一起阅读绘本,关灯后睡不着的时候,会跟他聊天,聊一聊幼儿园的事情,他也会反问我:妈妈你今天工作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吗?闲暇的时候,和他一起做手工,做他绘本中“神奇校车”,做他想要的“冷静太空房子”...---正是这点滴时光累积,逐渐建立起和孩子间最深切的情感链接;希望也是这些微小的瞬间,能带给他温暖的童年。
再就是要保持正向沟通。一方面是和孩子的正向沟通。带孩子的过程中,总有要崩溃的时候,情绪失控的时候。有几次要上幼儿园,儿子闹情绪,在时间紧急他又拒不配合的情况下,我难免会发脾气,但越是这样越适得其反,经历几次后,当我平静下来,跟他好好解释和沟通后,他也逐渐平静下来。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发现,一定要尽可能多的、直接的告诉孩子:我们很爱他,尤其是在表现不好的时候,那其实才是他最需要爱和理解的时候。另外一方面是和老师的正向沟通,中班的时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分离焦虑,跟老师沟通、了解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和情况后,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帮他解决问题,疏导情绪,顺利度过了这段时期。
细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别离,每一次分离我们都会不舍,但每一次分离都意味着孩子们又得到了新的成长。希望我们该爱的时候,好好爱,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独立勇敢面对世界;该分离的时候,信任孩子顺其自然的放手,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最好的彼此,成就生命的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