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三峡晚报》"11版政务综合"刊发三峡晚报记者黄善君采写的通讯《夷陵区“区管校聘”改革获教育部点赞》,报道了夷陵区全面推进“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典型经验。
【全文如下】
夷陵区“区管校聘”改革获教育部点赞
教师工作司司长评价: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缩影,也是一个可喜的探索
【核心提示】5月5日上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副司长杨燕滨及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来到夷陵区分黄学区及东湖初中,调研夷陵区的“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情况。
在黄花镇,专家团成员现场调研分黄学区的改革情况。分黄学区校长黄艳介绍:分黄学区管辖2个乡镇共6所中小学,经过两年的“区管校聘”试点改革,到去年的全面实施,共计276名教职工参与竞聘进岗,两年来学区分流轮岗43人,调剂交流16人,城区公开配置36人,学区教师配置合理,教师存量被盘活,队伍活力被激发。
随后的座谈会上,任友群评价:夷陵区的区管校聘改革不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缩影,也是一个可喜的探索。
教师“扎堆”与“稀缺”
分乡镇的1所初中和2所小学,均由过去多所学校合并而成,黄花镇则汇集了3个乡镇中小学的教师,导致学区教师超编69人。
改革前,超编教师出不去,年轻教师进不来,初中教师“扎堆”,小学教师“稀缺”,教师队伍成了难以流动的“死水”。
由于历史原因,普九“渡峰”时,小学教师转岗到初中任教,“渡峰”完成后,两所初中共超编近50人,而张家口、南垭两所边远小学教师欠缺,导致师资严重失衡。
长此以往,大量的“过剩”教师被转岗到后勤,语、数、外都是单人单班教学,还有专职的印刷员、图书管理员、食堂刷卡员、校园绿化员等,而转岗到后勤的教师专业技能荒废,专业成长受阻。
“区管校聘”根治“顽疾”
2017年,黄花初中作为教师超编的“重灾区”,率先进行“区管校聘”试点改革。
学校依据学生数核编,当年通过竞聘,24人被分流到学区内的4所小学。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分乡镇、黄花镇的党委书记、镇长,分管教育的宣传委员蹲点学校,全程参与指导学校改革工作;教育局分管领导联系学区,现场督导,做好政策解读、过程监督、矛盾化解,确保过程透明,平稳竞聘分流。
竞聘前,学校剔除超编数后,本校教师只聘用总岗位数的90%,其余的教师轮岗到校外,10%的岗位在二、三轮聘任中从学区或学区外聘任。为保障第二轮聘任中各学校所需学科岗位和第一轮聘任分流出的教师学科匹配,学区科学统筹岗位设置和空岗设置,确保了第一轮分流出的教师在第二轮竞聘中能基本满足各学校需求。
评价细则决定教师去留
学校聘任,拿什么决定教师的去留?改革前,先制定评价细则,从职业道德、专业成长、工作量、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等7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方案起草后,广泛征集意见,经过多次职代会讨论修改才予以通过,教师给自己量分评价的同时,也为未来工作做出规划。
竞聘必然有人落聘,对落聘人员,实行班子成员定人包责,当天交心,及时沟通疏导。
一位50多岁的教师落聘后说,“竞聘肯定会有人落聘,虽然新的学校离家远了点,需要及时去适应,但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
56岁的陈运生是专职品社老师,岗位聘任时他选择语文岗位,聘任后,坚持每天住校晚办公钻研教材,主动向年轻的教师请教,还积极学习制作“微课”,《软笔书法—横折的写法》在全校推广。
实施竞聘后,坐等退休的人没有了,从没承担过班主任工作的2名英语教师和1名美术教师主动竞聘班主任工作。
交流互聘缩小城乡差距
分黄学区“区管校聘”改革实施近两年来,各学校公开配置进城36人,调剂到城区交流16人,减员后6所学校教师工作量普遍增大,有2所学校人均工作量达到过去的1.5倍,超编存量被盘活,教师进出渠道被疏通,也为补充新教师留下空间。同时,让偏远学校优先选聘教师,保障了各校师资力量的均衡。
改革后,分黄学区有9名教师从后勤岗位回归到一线教学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过去,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没人愿意干,本次聘任采取双向选择、层层聘任的方式,很多老师在填报竞聘意向时,都主动申请,学校择优任用,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夷陵区正在进行的小学各学科课堂竞赛,老师们竞相争取机会,因为三年的积累,就是下一轮聘任的优势。
黄花小学校长杨荣会说,全校13个教学班,原有教职工51人,改革后现有42人,其中聘用本校教师38人、校外教师4人,需轮岗到其他学校13人,“专任教师少了,全能教师多了,晚上住校的多了,自觉加班成了常态,‘区管校聘’改革,让老师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不断积累,保持持久的专业发展力,才能在后期的竞聘中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