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21年对市州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的通知》(鄂教督室函〔2021〕6号)文件精神,我市对照评价指标,全面开展自评,现将有关情况公示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19所,在校学生509461人,教职工45790人。其中,幼儿园458所,在园幼儿88746人;小学255所,在校学生173427人;初中学校137所,在校学生81441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072人;普通高中34所,在校学生4454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在校学生26362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学生4910人;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65781人;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23179人。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营造理想教育生态,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宜昌教育”为目标,着力打造“宜学之城”,建设教育强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改革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完成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和资源整合,建成职教园区。我市先后被确定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局信息联系点及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整体试点市,近年又获批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多次推介我市教育改革举措和成果,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是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将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教育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出台《加快推进宜昌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目标引领和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围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扩容提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2020年,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教育工作达12次。建立市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三峡职院、三峡大学等学校调研,为师生上好思政课,受到师生普遍欢迎。
二是扎实推进党建工作。理顺市属高校党组织关系,调整优化学校党组织设置,实施支部建设“固本提质”三年行动,全市教育系统共建有54个党委、64个总支、1032个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不断加强民办教育党建工作,安排领导干部担任民办教育机构基层党组织党建指导员。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宣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探索“党建 ”模式,涌现出了宜都教育“摆渡人 ”、秭归教育“双带双培双推”等党建品牌。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采取“领学 研讨 宣讲”方式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宣讲700余场、覆盖近32万人次。市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分10期推介了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的经验和典型做法。坚持定期向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局报送工作推进情况,全面加强义务教育“五项管理”、党的教育方针进校园微改革行动、营造理想的宜昌教育生态等被秘书局采用,并呈中央领导阅示。
三是抓严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委教育工委统筹,坚决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党规党纪和监察法规宣传教育“十进十建”工作,分类汇编党纪法规制度手册,开展“真剖析真反思、促廉洁促自律”活动,巩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成果,突出抓好“第一种形态”的运用,加强清廉学校、清廉机关建设,开展教师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专项整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和道德防线。
四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全力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成立指导委员会,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组织“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展评活动,省教育厅组织兄弟市州、高校领导来宜现场观摩。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加强课堂、讲座、“三微一端”管理,大力开展校园“绿书签”行动,校园意识形态主阵地更加牢固。
五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制定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细化52条具体举措和27条改革任务,着力构建更加科学、多元的宜昌教育评价体系。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实现教师参训全覆盖。制定《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八严禁”》,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中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六是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进校园行动。将“党的教育方针进校园行动”作为“宜昌教育微改革”的首要任务,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学习、组织生活和教师培训。对照党的教育方针规范表述和贯彻落实要求,组织学校全面自查不相符的观念和行为,全面规范校园各类标语标识和条幅口号。组织开展“宜昌市新春第一课”“生态小公民”“屈原故里青少年诗会”等品牌活动,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在师生中入脑入心践于行。
七是紧盯脱贫攻坚任务。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实施控辍保学工程,确保义务教育学生零辍学。实施贫困学生精准资助工程,确保应助尽助,2016-2020年累计资助学生60.67万人次,资助资金9.47亿元。实施改善办学条件工程,不断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实施对口帮扶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安排城区74所学校与农村148所学校结对,帮助指导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对口帮扶五峰县傅家堰乡桥料村,协调多方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2020年8月,桥料村高标准通过国家精准扶贫普查验收。大力支持五峰、长阳民族地区扶贫工作,连续5年累计支持资金近2500万元。全面落实援疆援藏工作,先后组织8批次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近50人参与新疆温泉县、西藏加查县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录播教室,搭建“空中课堂”,组织两地青少年学生代表来宜参加研学旅行公益活动,增进了内地与边疆人民的情谊。
(二)全力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70.0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3.06亿元,增幅达32.9%。全面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完善业务工作流程和内部控制,通过绩效评价、专项治理、内部全覆盖审计等方式,实现了教育经费精细管理、高效使用、规范核算。
二是全面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近两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00余所,实现中小学起始年级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清零,大班占比降至2.55%。强力推进幼儿园“两率”达标,全力推动实施“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充”实事项目,2021-2022年,全市计划建设公办幼儿园31所,已开园15所,完成率4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二。持续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优化了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使用、管理流程,今年秋季,全市14所新建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学位5511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3.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46.5%,年内可实现50%目标。
三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印发《宜昌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规划》,分学段修订了现代化先进学校评估标准,所辖西陵区作为湖北省第一个县通过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省级验收。持续完善义务教育“互联网 ”招生平台,实现学生信息自动比对入学,获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运用优秀案例。积极稳妥实施“新中考”改革,优化分数设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合20分计入中考总分,提升体育分值到50分,开展英语口语测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结构性改革,落实普职大体相当要求,整合城区10所普高形成“3所综合高中 3所特色高中”格局,以市一中、夷陵中学两所优质高中为“核心校”,组建江南、江北两个片区联盟,带动“县中”共同发展,严格控制跨县市掐尖,形成了所有高中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全市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市政府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合作办学,在市特校建设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六年多来,学生先后参加韩国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演出,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为祖国争光。
四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先后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发英、“全国模范教师”陈发喜、“全国优秀教师”曹俊松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2020年,全市累计参与竞聘教师25444人次,跨学区、学校、城乡交流1834人,校际间教师配备明显均衡。近三年,全市待岗培训教职工28人,解聘、清退在编教师57人,优化了队伍结构。建立完善了教师专业荣誉制度,构建专业分系统、晋升有梯次、管理有届期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实施青年名师计划、卓越教师计划和宜昌教育家“英才计划”,建立起螺旋上升的梯队培养结构,明确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激活教师成长内生动力。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长效增长机制、收入动态调整机制、乡镇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扎实落实“比较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
五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引导中职学校增设12个对接宜昌主导产业的专业,认定兴发集团等22家“市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成立了文旅、化工职教联盟,宜昌三峡职教集团入围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宜昌获批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化“三教”改革,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竞赛机制,2020年,4个参赛团队在国赛获奖,19支教师队伍在省赛获奖,位列市州前列。推进“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市13所中高职院校,参与了48个试点项目的实施,769人顺利取证。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手工制茶赛项,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奖人数和技能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全省“六连冠”。
六是全面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建立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监测和通报制度,督促各县市区依法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规模,全面实行“公民同招”,对报名人数超计划的民办学校一律电脑派位录取。全面规范民办学校名称,收费管理、财务审计等,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七是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成立通用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在全省完成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园)创建,教师普通话达标率和语言文字达标校均达到100%,代表湖北省高分通过国家语言文字督导评估。市政府作为唯一市州代表在2020年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2021年9月承办全省第24届全国推普周开幕式,召开“一地一策”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工作任务和路径。抓实了“五支队伍”建设,聘请10名宜昌普通话形象大使、100名推广普通话志愿者和30名推广志愿服务大使,支持三峡大学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三)着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一是“五育并举”培育体系逐步完善。广泛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连续第九年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同上“宜昌新春第一课”,组织“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系列活动,上好“人生成长大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深化“生态小公民”教育,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宜昌生态小公民获评“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启动“万名学生红色行”公益研学,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完善学校体育美育“教、练、赛”体系,建立体音美网络日常巡课制度,大力发展体育艺术类学生社团,纳入课程管理,分级举办达标运动会、校园足球篮球联赛、青少年钢琴比赛等,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和艺术素养。市政府印发了《宜昌市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宜昌特色劳动教育,远安县被确定为全国劳动教育改革试验区,夷陵中学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被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宣传推介。
二是“双减”工作落地初显成效。市委市政府制定《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任务清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发布“十严禁”,将摸排监管纳入社会基层网格化管理,接入“雪亮工程”管理平台,加大“营改非”转设、收费行为、培训时间和内容、宣传广告等管理力度,严守“八条高压线”截止2021年10月11日,全市原有377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已注销95家,全面停止培训活动的103家,其余机构的培训活动全部按中央文件要求落实。开展“高效课堂”创建,形成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特色。加强学生“五项管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面作业设计指南》,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八严禁”,推动作业减量提质。完善学生课后服务,落实“一校一案”,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有需要的学生和工作日“三个全覆盖”,基本达到“托得住、管得好、服务优”效果。
三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稳步推进。成立宜昌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组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组,坚持开展近视筛查,全市建立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教育指导站13个,建立273所学校、15.56万名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档案。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购买可升降桌椅259603套、改造教室光源环境1294间,创建了健康校园442所。
(四)全面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一是落实《湖北省学校安全条例》。积极宣传贯彻条例,组织全市1605名学校安全管理干部参加培训。学校保安经费高标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要求配足配强安保力量。在全省率先实现“3个100%”建设,2021年完成全市学校校园全封闭,安装防冲撞装置全覆盖,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视频联网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连续两年接受公安部、教育部校园安全专项督查,督查组对我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抓实隐患排查整改。紧扣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建立完善市县校三级常态化隐患排查整改机制,2021年,全市共摸排校内外隐患问题759个,全部整改到位。制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系列微课,组织学生、家长学习,提升学生、家长安全意识和能力。大力加强学生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课程刚性要求,整合卫健部门、妇联及社会机构专业力量,健全齐抓共管机制,组织全员心理健康培训,组织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口袋书,分类对学生、家长、教师开展辅导,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专职化。
三是提升学校食堂服务保障水平。把解决全市中小学生在校就餐问题,纳入市委市政府“学党史、办实事”重点内容和落实党中央“双减”意见的重要配套服务措施,作为15个民生问题之首,实施学生营养午餐工程,创新“中央厨房 微厨房”模式,突破城区部分学校无条件建食堂的难点,今年秋季开学,城区46所未建食堂中小学全部实现供餐,彻底解决了学生午餐难问题。扎实开展学校食堂服务保障学生不到位问题专项整治,成立工作专班,推动市、县、校三方联动,“一把手”、后勤工作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学生和家长四类人群全面参与,通过包片联校,有效提高了学校食堂服务保障水平。
(五)着力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设立了主任督学和副主任督学,健全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全市14个县市区均设立了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安排了专人负责教育督导工作,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督导职能,开展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扎实开展督学工作,认定了656所现代化先进学校(幼儿园)。
二是全面落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强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介各类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案例100余个,其中2个案例入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典型案例。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我市召开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现场会。
三是扎实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组建了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中心,坚持每三年一个周期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段学生学业水平实施评价监测。建立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制度。2019年后,我市又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制度,每年对各地进行监测,形成报告分送各地党政一把手和相关部门,便于决策参考和改进提高。
三、当前我市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市着力打造宜学之城,建设教育强市,持续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供给,较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离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要求还存在差距。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但短板弱项还存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仍然不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不鲜明,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契合度不高,高等教育量质不足,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城乡、区域、校际发展仍不均衡。
二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但持续深化尚不够。教育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乡村教师“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等机制仍不健全;新时代教育科学评价改革触及关键核心部分不多,“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仍然普遍存在。
三是“五育并举”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实践落实还不到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头脑、触及心灵不够,德育一体化和“三全育人”体系尚不完善;高效课堂创建持续深化不够,选课走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未能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和成长需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空间不足,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与近视率改善进展不大,美育、劳动教育工作仍较薄弱。
四是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放管服”改革仍不彻底。发挥“店小二”精神服务师生、家长的意识仍需加强,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部门管理仍然太多太细,师生负担依然较重,学校自主办学活力激发不足;家长、社会等多元参与教育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教育督导“长牙齿”的权威不够强;学生心理健康、上下学交通、校园欺凌等安全压力依然较大,预防化解风险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练好抓党建的基本功,把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多措并举扩大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资源,落实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0%的目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公民同招政策和中考改革,努力推动消除大班额,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持续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质效。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支持三峡大学“双一流”建设、三峡职院“特色双高” 建设,三峡旅游职院、三峡电力职院特色发展,全力支持湖北航空学院申办,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转设。
(三)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打造理想教育生态。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探索政策落地后续支撑政策,规范民办教育。持续做好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在托得住、管得好、服务优上下功夫。“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联动”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切实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持续推动“五项管理”政策落实,从细微处着手构建学校规范管理长效机制,让政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
(四)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补充机制,改革教师培训制度,继续实施青年教师计划、卓越教师计划、未来教育家“英才计划”,构建政府、机构、学校协同培训机制。努力营造让教师安心从教的良好氛围。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支撑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基础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验区、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色优质发展,落实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持续推动宜昌教育微改革行动,不断总结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宜昌经验。
(六)进一步强化教育保障,夯实教育事业发展基础。着力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持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类资金,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平安校园”创建水平,不断优化教育系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全面落实宜昌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为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宜昌教育,打造宜学之城持续发力,服务宜昌高质量发展。